真空镀膜加工是一项精密的技术过程,其注意事项涵盖了多个关键环节,以确保加工质量和操作安全。
首先,操作环境的清洁与干燥至关重要。空气中的尘埃和杂质可能污染镀膜过程,影响薄膜的质量和均匀性。因此,操作区域应提前进行清洁,并保持干燥状态。
其次,待镀物表面的清洁度也直接影响到镀膜质量。在镀膜前,应仔细清洗待镀物表面,去除油脂、污垢和其他杂质,确保表面光洁。
在镀膜过程中,真空度、压力、光源、沉积速率以及热量控制都是关键因素。选择合适的真空泵和系统,确保达到所需的真空度和压力,并根据材料特性和要求调整光源和沉积速率。同时,根据材料的热特性,控制合适的加热方式和温度范围。
此外,涂层厚度和均匀性的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。根据应用要求,控制涂层厚度和均匀性,确保薄膜满足性能需求。
,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同样重要。操作人员应充分了解设备的运转原理、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,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,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综上所述,真空镀膜加工需要注意环境清洁、待镀物表面清洁、镀膜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控制以及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。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,才能保证镀膜的质量和效率。
以下是主要光学镀膜工艺的优缺点分析,控制在要求字数范围内:
1.物理气相沉积-蒸发镀膜(Thermal/E-beamEvaporation)
*优点:
*成本低:设备相对简单,初期投入和运行成本较低。
*高沉积速率:尤其电子束蒸发,沉积速度快,。
*膜层纯净:真空环境下进行,膜层杂质少(尤其电子束)。
*适用材料广:可蒸发金属、合金、多种氧化物、氟化物等。
*工艺成熟:应用历史长,工艺参数易于掌握。
*缺点:
*膜层疏松:膜层密度相对较低(柱状结构),易吸附水汽,影响环境稳定性。
*附着力较弱:相比溅射,膜层与基底的附着力稍差。
*均匀性控制难:复杂曲面或大尺寸基片均匀性较差,需要行星夹具等。
*台阶覆盖性差:对表面有台阶或深孔的基片覆盖能力弱。
*成分控制难:蒸发合金时,不同元素蒸汽压不同,成分易偏离靶材。
应用:眼镜片、简单滤光片、装饰膜、部分激光膜。
2.物理气相沉积-溅射镀膜(Sputtering-Magnetron,IonBeam)
*优点:
*膜层致密:溅射粒子能量高,膜层密度接近块体材料,环境稳定性好。
*附着力强:高能粒子轰击基底,形成牢固结合。
*成分控制:可靶材成分(反应溅射控制化学计量比)。
*均匀性好:尤其磁控溅射,大面积均匀性优异。
*台阶覆盖性好:优于蒸发(尤其离子束溅射)。
*适用材料广:金属、合金、半导体、绝缘体(RF溅射)。
*缺点:
*成本高:设备复杂昂贵,靶材成本也高。
*沉积速率较低:通常低于电子束蒸发(尤其氧化物)。
*基片温升:高能粒子轰击可能导致基片温度升高(需冷却)。
*缺陷引入:溅射过程可能引入点缺陷或应力。
*复杂化合物难:沉积某些复杂多元化合物相对困难。
应用:精密光学滤光片、激光高反/增透膜、半导体光学器件、显示器ITO膜、硬质保护膜。
3.化学气相沉积(CVD)
*优点:
*优异台阶覆盖/共形性:气相反应能覆盖复杂形状和深孔。
*膜层致密均匀:可获得高纯度、高致密度的单晶、多晶或非晶膜层。
*优异附着力:化学反应通常提供强结合力。
*可镀复杂材料:能沉积多种单质、化合物(如Si,SiO₂,Si₃N₄,金刚石、DLC)。
*批量生产潜力:适合同时处理大量基片。
*缺点:
*高温要求:通常需要高温(>600°C甚至1000°C+),限制基片材料(玻璃、塑料不行)。
*化学废物处理:涉及有毒/腐蚀性前驱体气体和副产物,需严格尾气处理。
*设备复杂昂贵:反应室、气体输送、尾气处理系统复杂。
*沉积速率控制:速率受温度、气压、气流等多因素影响,控制较复杂。
*膜层应力:可能产生较大的内应力。
应用:红外光学元件(Ge,Si上镀膜)、耐磨窗口(金刚石/DLC膜)、半导体器件中的介质膜(SiO₂,Si₃N₄)。
4.溶胶-凝胶法(Sol-Gel)
*优点:
*设备简单成本低:无需复杂真空设备。
*低温工艺:通常在室温至几百摄氏度下进行,适用基材广(包括塑料)。
*化学组成灵活:可设计溶胶配方,获得多元氧化物膜。
*大面积均匀性:旋涂、浸涂等工艺易于实现大面积均匀镀膜。
*可制备多孔/特殊功能膜:如减反射、亲水/疏水膜。
*缺点:
*膜层机械强度低:通常较软,耐磨擦和耐刮擦性差。
*厚度受限:单次镀膜厚度薄(<1μm),厚膜需多次镀制,易开裂。
*收缩和开裂:干燥和烧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易导致裂纹。
*孔隙率高:膜层通常存在微孔,可能影响长期稳定性(吸水)。
*后处理要求:需要干燥和热处理(烧结)步骤。
应用:大面积减反射膜(如太阳能电池盖板、显示器)、功能涂层(自清洁、防雾)、特殊光学滤光片(多孔结构)。
总结
选择镀膜工艺需权衡成本、性能要求(致密性、附着力、环境稳定性)、基片特性(材质、形状、耐温性)、膜层材料与厚度等因素。蒸发法成本低但性能一般;溅射法性能优异但成本高;CVD适合高温基材和复杂形状;溶胶-凝胶法适合低温、大面积、特殊功能但机械性弱的场合。
真空镀膜的原理
真空镀膜技术的本质在于在高度真空的环境下,将镀膜材料转化为气态粒子,使其在目标基材表面凝结,形成一层致密、纯净且性能优异的薄膜。其原理包含三个关键环节:
1.真空环境的建立:将镀膜腔体抽至高真空(通常为10⁻²Pa至10⁻⁵Pa甚至更高)。这一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:
*排除干扰气体:极大减少空气中的氧气、水蒸气、氮气等分子,避免薄膜氧化、污染或形成疏松多孔结构,确保薄膜成分纯净、结构致密。
*延长粒子自由程:真空下气体分子极其稀薄,镀料粒子(原子、分子或离子)从源到基底的飞行路径中几乎不会与其他分子碰撞(平均自由程远大于源到基底的距离),得以保持高能量直线飞行并均匀抵达基材。
2.镀膜材料的“气化”:在真空腔体内,通过特定物理方法提供能量,使固态或液态的镀膜材料(靶材或蒸发源)转化为气态粒子:
*物理气相沉积(PVD):主要依赖物理过程:
*热蒸发:利用电阻加热、电子束轰击或激光照射等方式,使镀料加热至熔融并蒸发。
*溅射:利用高能离子(通常为离子)轰击靶材表面,通过动量传递将靶材原子“撞击”出来(溅射)。
*电弧蒸发:在高电流下产生电弧,瞬间蒸发靶材表面材料。
*化学气相沉积(CVD):在真空或低压下,向腔体通入气态前驱体,利用热能、等离子体等能量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固态薄膜并排出副产物气体(虽在真空/低压下进行,是化学反应)。
3.薄膜的形成:气化的镀料粒子在真空环境中飞行并到达基材表面后:
*吸附:粒子吸附在基材表面。
*迁移与成核:吸附粒子在表面扩散、聚集,形成稳定的微小晶核。
*生长:后续到达的粒子不断在晶核上沉积、扩散、键合,晶核逐渐长大、连接、融合,终形成连续、均匀的薄膜层。薄膜的微观结构(如晶粒大小、取向、致密度)和性能受到基材温度、粒子能量、沉积速率、真空度等参数的精密调控。
总结而言,真空镀膜的是利用真空环境排除干扰、保障粒子纯净传输,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镀料转化为气态粒子,并使其在基材表面吸附、扩散、成核、生长,从而可控地沉积出薄膜。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精密光学镜片、耐磨刀具涂层、半导体芯片导电层、装饰膜层等领域,是现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工艺。